“健身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體育活動社會化、產業化、消費化的產物。
以體育健身項目為中介,如各種徒手健美操、韻律操、形體操以及各種自抗力動作,為參與者提供一系列滿足健身需求的服務,其主體為健身房、健身俱樂部以及近些年出現的健身App,上游為健身場館與健身器材,下游則直接面對消費者!苯∩懋a業分析師陳濤說,從發展歷程來看,健身理念雖然早在1980年至1990年就從歐美引入我國,但當時只被極少數人群所接納,而且形式相對簡單,健身房概念尚未出現,市面上可以看到的只是以器械訓練和健美操為主要內容的跳操房,數量少且面積小!澳菚r最流行的就是一種名為簡方達的健美操,它幾乎成為當時的時尚代名詞!标悵f,不過,由于我國當時正處在改革開放初期,舉國上下,包括政府層面的關注點都在如何發展經濟上,健身被視為少數人才有精力和財力去參與的事情,并未在我國引發更多關注。
這種情況在20世紀9l1年代發生了變化。這個時期,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識開始在大多數人群中萌芽,人們在茶余飯后討論的話題也逐漸出現 “鍛煉”’“跳操”“健康”“養生”等詞匯,尤其是馬華的“健美5分鐘”讓健身操迅速在我國流行開來,許多面積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體育俱樂部應運而生,有氧健身運動逐漸為更多人所了解并接受。此時,政府也充分意識到,大眾體育對提高國民綜合素質和綜合國力的積極作用,開始陸續出臺利好政策,鼓勵人們參與體育健身運動: 1995年6月,國務院頒布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同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又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一系列法規和規章的相繼出臺就是為了引導國民通過體育運動和各項健身活動提高自身體質和健康水平。
“不過,當時政策引導的重點是青少年和兒童,全民健身的意識還很薄弱!标悵f,之后,為了推動全民健身計劃,國家體育總局采取了包括每年一次的“全民健身宣傳周”活動在內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 “全民健身計劃”迅速展開,群眾的體育健身意識逐漸增強,體育活動普及程度顯著提高!坝绕涫潜本⿰W運會成功舉辦后,國務院批準從2009年起,將每年的8月8日設置為‘全民健身日’,國民的健身意識逐漸被發掘出來,利用閑暇時間主動參與運動健身的人群數量開始小幅增長,達到了37366萬人!窠∩怼拍钤谖覈辛艘欢ㄈ罕娀A!苯∩砭銟凡繑盗
隨著民眾主動健身意識的逐步增強,政府趁熱打鐵,國務院于2013年9月和2014年10月分別頒布了《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和《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意見》要求,進一步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宣傳、普及科學健身知識,提高人民群眾體育健身意識,引導體育健身消費,以及要大力支持發展健身跑、健步走、自行車、水上運動、登山攀巖、射擊射箭、馬術、航空、極限運動等群眾喜聞樂見和有發展空間的項目,同時強調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學校等都應實行工間、課間健身制度等。
《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還明確指出,要加強基層多功能群眾健身設施建設,到2020年,80 %以上的市(地)、縣(市、區)建有“全民健身活動中心”,70%以上的街道(鄉鎮)、社區(行政村)建有便捷、實用的體育健身設施。采取措施推動體育場館、學校體育設施等向社會開放。支持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體育場館的建設和運營管理。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體育健身俱樂部和體育健身組織,以及運動健身培訓、健身指導咨詢等服務。大力支持青少年、兒童體育健身,鼓勵發展適合其成長特點的體育健身服務。
“兩次《意見》的出臺無異于給我國正在升溫的健身意識加了一把柴,國家統計局2014年針對20-69歲人群的調研發現,我國有51%的人群進行健身運動,}}2013年提高1.5個百分點,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也增加到3.83億人!标悵榻B說,有了相當數量的人群基礎后,2016年6月,體育總局發布了《體育發展 “十三五”規劃》,((規劃》的出臺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倡導進一步營造崇尚運動、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圍。隨后,國務院和體育總局又在當年6月發布了《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明確提出,到2020年,群眾體育健身意識普遍增強,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明顯增加,每周參加1次及以上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7億,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4.35億。全民健身的教育、經濟和社會等功能充分發揮,與各項社會事業互促發展的局面基本形成,體育消費總規模達到1.5萬億元,全民健身成為促進體育產業發展、拉動內需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動力源。到2025年時,實現該產業規模突破5萬億元人民幣(合7225億美元)。
可見,國家已將體育健身產業的快速發展作為一個大目標。